文化生态问题
文化生态问题,文化生态学主张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用以寻求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下面小编就来说说文化生态问题是什么?
文化生态问题1“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
在当今自然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时,其实人类社会所创立的文化生态的平衡也在遭到破坏。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笔者认为人类所创造的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动态的生命体,各种文化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种不同的文化群落,文化圈、甚至类似生物链的文化链。它们互相关联成一张动态的生命之网,其作为人类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具有自身的价值,为维护整个人类文化的完整性而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这种将人类不同的文化看成是一张互相作用的网络的观念,是对人类文化整体的一种领悟。而这种领悟的关键在于,我们将如何去理解人类各文化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据统计,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每天都有100种左右的物种在消失,这么多物种在短时期内的消失,会使得地球上错综复杂的生命之网的完整机体,遭到致命的伤害。
但是,却从来没有人统计过,随着工业文明的侵染,每年有多少地方性的传统文化在消失,而这种消失也会对人类的文化生态带来伤害吗?这正是本文要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笔者目前考虑得还不太成熟,但正因为不成熟,所以才觉得有必要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种传统的地方性文化的消失,也许就象一个生物群落里的最不起眼的微生物的消失一样,并不会对整个的生物群落带来任何的影响,但如果 ……此处隐藏4000个字……文石和吕植在秦岭深处研究大熊猫的故事。由于伐木的油锯轰鸣声不绝于耳,使得大熊猫栖息地整日不得安宁,竹子及其他植物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潘文石和吕植奔走呼号,甚至惊动了中【南海】。在舆论压力下,当时以采伐木材为主的长青林业局被迫停产。后来,我又创作了《遥远的虎啸》,也是发表在《北京文学》上。这篇作品记述了民间寻虎人吴德崇经历种种曲折和磨难寻找华南虎的过程。同时,也向社会发出了华南虎面临危机的信号。回头来看,自己那一时期的作品,生态呐喊和生态警醒的居多。
进入21世纪,人类的行为开始变得理智起来。随着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为代表的一批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发生了重要变化。乱砍滥伐和乱捕滥猎已经成为可耻的事情,没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非法伐木和猎杀野生动物了。由于工作关系,我有幸参与和见证了一些重大生态工程的建设过程,而作为一个生态文学作家,使命和责任要求我必须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于是,便又相继创作了报告文学《共和国:退耕还林》《告别伐木时代》《大兴安岭时间》等。
近几年,在创作《一种精神》《乌梁素海》《油茶时代》《薇甘菊》《粒粒饱满》等作品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生态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不是管理问题,甚至也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深层的文化问题。这就要求,生态文学必须回到本源去——进入人的内心。我们心中的道德律所起的作用,我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我们对于发展的巅峰到底是什么的重新审视和思考,是生态文学万万不能忽略的。
克服现代化的轻率和功利,将生态意识和自然伦理精神深深地嵌入到我们民族文化中,把生态文明的种子播入每个人的内心。或许,生态文学的使命和责任就在这里。